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看到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访谈中,推荐的施一公首部作品《自我突围》,便买回来拜读,看完后深受启发。
这是一本关于成长、求学、教育、家庭、友谊、理想的书,施一公教授的这本书既写给自己,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,更是写给青年学子,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,勇毅前行。
施一公教授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故事,童年住过的牛棚,父亲的博学多才,爷爷的光辉事迹,喜欢的各种美食,还有他最爱吃大白兔奶糖,以及他的教育经历,从保送清华到出国留学,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到全职回国执教清华,再到创办西湖大学,可以说施一公教授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标,一次次地突破自我。
书中虽说有很大篇幅是在写施一公教授对教育的理解,但是通过施一公教授在每一次的自我突破中,我们不难看出与其说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,不如先想想自己期待的终点在何方,以及想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。在《自我突围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人生和马拉松很像,但它却不仅仅是一场马拉松,无所谓起点无所谓终点,重点是过程,也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与要行走的方向,明确这一点,才能肆意奔跑、减少焦虑。如同《自我突围》这本书的书名一般,人生重要的不是外在环境也不是他人,而恰恰是我们自己。当自己不再成为个人成长的阻碍,那我们必然可以触碰属于未来的千万种风景。即使是在一个小小的公路两旁,我们也能看到生长着各不相同的植物,他们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却都长成了不同的模样,而在职场上工作的人们也都在追求个性、追求发展,严谨务实的进行着自己的工作,在工作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,让枯燥的日常生出花来、让简单的日常变得充实而有乐趣。所谓自我突围,就是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代,当人们自己觉得满足之后,那这就是最好的结果。
不要被胜负输赢迷惑自己,也不要局限在自己打造的牢笼之中。在过程中体会人生,去感受经验点点累加,让量变化作质变,岁月生花、自然可见诸多精彩。